230多项院士成果“超高密度”亮相工博会
来源:(文汇客户端) 时间: 2020-09-21 点击:1271 点赞:0

2945353_w750.jpg

院士专家创新成果展区域展示了绕着地球的北斗卫星系统模型。

很少有一个平台能像今年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那样,一下子汇聚起超过100个院士团队的200多项重大成果,从而催生出“聚变效应”,助力产业发展。记者日前探访了本届工博会首次设立的“院士专家创新成果展”,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硬核技术,不但让观众耳目一新,更有望走出展会,与海量企业对接,加速成果转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与前沿科技和重大创新“撞个满怀”

本届工博会高水平技术成果最集中的展区,莫过于中国工程院牵头的院士专家成果展。1000平方米的展区,汇集着132个院士团队的超过230项成果。走在这个展区,可以说是一迈步、一转身,就可能与一项前沿科技和重大创新“撞个满怀”。

最大的展品 该展区最大的展品,是一辆载重49吨的大型卡车。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丁文江院士团队研发的镁合金固态储氢车。当前,我们正站在“氢能时代”的起点,但比起越来越成熟的燃料电池技术,氢气的储存一直是难题。传统的高压气瓶储氢技术,在49吨的大型卡车平台上,储氢能力只有300公斤,但丁文江团队依靠自主研发的镁合金储氢材料,将储氢能力提高3倍;由于大幅降低了氢气的储运成本,氢能产业有望驶上快车道。据透露,上海和周边地区目前已开始规划基于该技术的储氢加氢站,这将助力上海氢经济快速发展。

最接近于落地的展品 展区内最接近于在沪率先落地的展品,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院士团队的 “智慧车列交通系统”。该技术对城市公交系统进行重新组织,优化既有公交专用道,借助无线通信、传感、高精度定位、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人、车、路的感知与协同,从而使得小汽车、中巴能被编成高速行驶的智慧队列,并根据乘客个性化出行需求,提供点对点的服务。据介绍,在城市中,智慧车列的平均时速预计可达60公里,是小汽车的2倍、公交车的4倍,而且,其对道路的利用率和安全性也高。据透露,就在本届工博会开幕前夕,上海嘉定区已与院士团队达成共识,将率先试点落地。

跨越时空范围最大的展品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院士团队的磁控胶囊胃镜移动检查车,可能是此次跨越时空范围最大的展品。记者在展馆里看到,检查车上,一位吞服了胶囊胃镜的受检者仅用20分钟,就完成了一次无痛、无创、无需麻醉的胃镜检查,其胃内情况通过胶囊的高清摄像头,实时传输到医生面前。令人惊叹的是,亲手操作该胃镜的医生,不仅不在工博会现场,甚至不在上海——借助5G网络,宁夏银川市一家医院的消化科主任胡建平将手和眼睛“延伸”到1600公里之外的上海。未来,只要这辆车能抵达,偏远地区的病人就都有机会接受大城市高水平医生的诊断。

推动企业与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对接

据介绍,本次院士专家创新成果展体现了“三个聚焦”——聚焦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工程,聚焦引领世界前沿的新技术新突破,聚焦服务人民所需的新装备新产品。整体上,230多项成果不仅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产业,也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重大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3+6”的格局。

2945356_w750.jpg

院士创新成果展区域,一位外国参观者观看新冠病毒全自动检测系统。

除了展示之外,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有关方面更看重的是,借助工博会平台,为上海和长三角企业提供与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对接的机会。事实上,在今年工博会开幕前,部分院士团队已经在有关方面的安排下,对上海相关重点企业进行考察,并征集到100多项企业的需求。工博会开幕两天,已有超过60家企业与院士开展对接。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与中国工程院上海院士咨询中心介绍,在工博会闭幕后,相关服务与对接仍将持续。

钟志华告诉记者,以工博会为契机,中国工程院将进一步探索以上海为桥头堡,让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将院士的创新优势与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的企业对接,推动成果更加系统、更加高效地落地转化。

作者:张懿

编辑:孙欣祺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文汇客户端,所发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