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指导现代林业改革发展
来源:(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 时间: 2020-01-20 点击:1431 点赞:0
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指导现代林业改革发展

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发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我国社会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新阶段。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并指示“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在2018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又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六个原则。这些指示和原则为林业发展绘制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也是指导面向新时代的林业改革发展的最高指南。我们认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核心要素,建设具有高度稳定性、适应性和高活力的森林生态系统,既是修复影响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国土空间生态短板的重要内容,又是为社会提供森林相关的物质资源及其服务功能的关键活动。本文基于对生态文明基本原则的理解认识,提出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服务的技术改进建议,希望对持续改进发展我国现代森林经营的理论技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森林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关系的思考和定位

  习近平主席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之重要思想指明了新时期林业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我们认为“生态文明”的要义就是对所有生命的保护和促进,简单地说,“生态”就是多个物种和多种生命形式共同生存的状态,“文明”是指任何物种都有生存发展的意义,要以一个物种的发展不威胁到其他物种的生存为底线!可见生态文明的步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就已经开始了,“文明”的要义是人类以善待生命为特征的“同理心”,所谓有机农业模式、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和环境污染防治等,都是以人类生命的保护为核心,是生态文明社会第一阶段的特征。第二阶段的生态文明是对人类之外其他动物生命的关注和保护,是“善待其他生命”意识的全面觉醒,唤起了人类对动物生命的“同理心”,导致了当今社会“善待生命”的各种文明行动,比如很多养殖行业改进了粗放的动物经营模式,人们也会注意到自己的消费采购不能助长虐待动物的行为等。而第三阶段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特征就是对树木和森林“同理心”的启蒙和发展,核心是对树木、森林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尊重、保护和合理经营利用。这将是一个更为艰难的阶段,因为至今树木和森林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就只是一种“物品”或“东西”,而现在需要认识到树木也是“有感觉有思想的生命体”,森林也是一个由多种生命体构成的社会,也需要有尊重和规范。所以,现阶段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重点就集中在对树木、森林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尊重、保护和适度利用的方向上,发展与之对应的现代森林经营的理论技术是新时期林业的当务之急。

  二、发展多功能林业模式以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对于林业来说就是要尽可能减少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竭泽而渔”的商品林皆伐作业模式的使用面积和频度,尽快转变行业政策到发展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生产功能的多功能兼用林经营方向上,就是要大力推广有节制的各种兼用林渐伐和择伐作业模式,实现通过科学经营来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和生长过程,使森林质量和服务功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我国林业在这个方向还有很大的潜力。以生态环境和林业生产都领先于我们的德国为参照,德国是一个国土和森林面积有限而人口分布密集的国家,全国人口密度为225人/km²,森林总面积约为11万km²,与我国大兴安岭内蒙古部分(约10.5万km²)基本对应。德国的部分林区一直有近自然森林经营的传统,自1975年修订《联邦森林法》后把多功能森林经营确定为林业的基本国策,近自然经营成为主导模式,森林状态和林业经济40多年来伴随着社会文明的步伐一直在良性发展,到2015年时森林的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为320 m3/hm2,年生长量为9.6 m3/hm2,森林相关的从业企业超过200万个,基本实现木材和森林产品供给平衡(出口部分高端用材同时进口部分一般用材),同时为全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康养服务。我国的人口密度就东部经济发达的10省区计算远远超过德国的情况,达到了400人/km²以上,社会对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康养文化支持功能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目前我国森林的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89 m3/hm2,年生长量为4.3 m3/hm2,约有一半的用材依赖进口,林业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很多地方干旱和洪水灾害交替频发,森林的生态环境支撑功能有待提高,文化康养功能有待开发。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多样,但至今执行的“公益林-商品林”两类管理模式自然引导了森林经营的“天然林严格保护、人工林皆伐作业”的简单化作业模式,是制约森林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急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指导下向多功能经营利用方向改进发展。

  在多功能近自然经营这个方向上我国已经有了部分成功案例,2018年12月国家林草局发布的《关于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评估结果的通报》(办生字【2018】219号文),对执行6年的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开展以人工纯林混交化改造和多种择伐或渐伐作业法为特征的试点工作做出了总结和积极评价。原国家林业局2016年提出的《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已经实现向“公益林、兼用林、商品林”三类林管理和经营的规划,此后各省区启动的省级森林经营规划工作到2018年机构改革之前已经有了实质性落实,基本构建了一个基于国家-省级-县级三级规划制度的现代林业治理体系。建议在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机构改革工作落定后,这个方向的工作应该坚持;基于获得的前期经验,在当前执行的森林法修订工作中应该明确提出按三类森林分类管理,增加一个“兼用林”管理类型,将会促进兼顾自然保护和物质生产多种形态的择伐或渐伐森林作业法的实践应用,成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林业重大和关键的转变。

  三、深化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

  林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主要领域。习近平主席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理论,是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的生动、朴实和富含哲理的印证,指出了通过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到丰富的经济资源的多功能林业发展道路。这里的“青山”就是指构成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绿水”就是如陆地生态系统“血脉”一般的地表水资源结构体系,生态系统生命力的能量源泉是太阳能,但需要通过以乔木为主体的森林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所以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第一性能量吸收、积累和转化者,也是水资源血脉体系的涵养和净化基地。山“青”就是指森林要保持健康稳定的结构和持续进行“光合作用”的生长活力状态,水“绿”就是水资源体系得到森林和绿地的涵养和维护,不断发挥出“血脉体系”的生命震荡功能,使得陆地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交流和转换得以持续发生和发展。所以,山“青”和水“绿”这两个基本要素为生态系统中的虫鱼鸟兽的生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源和栖息地,这个生物多样性状态又使得陆地生态系统拥有了健康稳定的结构和旺盛生长的生命活力,从而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取之不竭的物质财富和用之不完的环境支持功能,成为社会的“金山银山”。

  根据“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理,森林生态的优势就可以转变成林业经济优势。所以说,绿水青山是真正的“金不换”,我们首先需要懂得使山“青”、让水“绿”的现代多功能林业的自然治理之道,就有了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

  四、“生命共同体”原则指导不同经营强度的近自然森林发展

  习近平主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生命共同体”的观点道出了陆地生态系统需要具有完整的系统要素和内部结构关系来保持其生命力的科学原理;“土的命脉在树”之说就是对“森林是第一性能量吸收者和物质生产者”之科学原理的简明论述,也是对“土爱稼穑”之中华传统智慧的现代诠释;从“人”到“树”的命脉关系论述,用最简明和深刻的语言诠释了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物质-能量转移的系统过程,揭示了生态文明第三阶段的“树木森林同理心”的科学本质,指示我们要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建设发展理论指导新时期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指出了近自然林业的科学道路。

  “生命共同体”的认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科学表述。从生态系统角度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不同方面,“自然”就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上层系统,是一个有结构和生命力的陆地生态系统,而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所有生产和经济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规律的限制和约束,认识、尊重和运用这些规律和原则,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本质。所以,我们要建设的现代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功能近自然林业,就是探寻人力与自然力协同发展的近自然经营道路,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五、深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技术体系支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在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层原则的现代林业发展,主要表现在精准的森林质量提升指标体系和多功能森林近自然经营技术方面的持续改革发展。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要求首先要明确森林质量的科学内涵和核心指标。随着社会对森林生态环境服务、景观文化和物质生产等多种功能需求的增加,森林质量的概念和内涵,应该从传统的森林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3个基本指标扩展至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层面。因此,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这3个传统的森林质量指标依然是提高森林质量的基本指标,但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森林景观空间、林分和单木个体等三个层面的扩展指标才能表达。首先是景观空间层的质量指标需要增加新的内涵,在扩大森林面积和比例的基础上,增加森林类型丰富度、提高林地的近自然程度、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比例、对原生植被斑块的保护程度等,都是景观空间层精准提高森林质量的关键指标。林分层次精细的质量标志包括树种组成、优势和关键树种的混交比例、年龄结构、径级结构、层次结构、枯落物分解速度和土壤发育程度等,它们是森林生态系统活力和稳定性的核心指标。在单株个体层面则包括目标树(优秀林木)和辅助木的数量和标志、目标直径、冠高比和干形等新型森林经营的单株林木质量指标,这些指标非常基础和重要,因为只有森林中有了优秀的林木个体,才会有高质量的林分,进而才会有高质量的森林和高价值的陆地生态系统。所以,通过这三个层面拓展新的森林质量指标,是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首要工作。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技术体系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森林类型划分开始,落实到“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这三个森林经营的核心技术模式上。原国家林业局2016年发布的《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在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林业目标下,以森林起源为主线将天然林、人工林两个大类从有利于采取更加精准的经营技术措施层面进一步做了划分。按照森林的近自然程度由高到低、经营强度由低到高的秩序,将天然林划分为原始林、天然过伐林、天然次生林、退化次生林4种森林形态类型,将人工林划分为近天然人工林、人工混交林、人工阔叶纯林、人工针叶纯林4种森林形态类型。这种更具针对性的森林形态类型划分,是推动我国林业建设进入精细化时代的新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基本理念和“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实际行动。

  在前期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的实践中,针对细化的森林形态类型设计和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技术体系。限于篇幅,本文仅对这个体系的“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这三个核心技术要素做简要描述。

  我们把多功能森林经营定义为:“在林分层次或小班水平上以同时实现森林的生产供给功能、生态调节功能、文化服务功能和基础支持功能这4类功能中任意2个或2个以上功能为经营目标的森林经营方式”。其精准性的科学价值在于把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设置在具体林分或小班的详细水平上,在这个尺度上认识和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发育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协同机制,通过积极的经营来加强森林原有的服务功能,或是在森林功能退化或消失的地方修复或创造出新的森林服务功能。我国林业向多功能森林经营发展的主要标志是2010由贾治邦同志作序出版的《中国多功能林业道路探索》一书,以及国家林业局为落实多功能林业发展而于2016年发布的首个《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这些文献中明确提出了多功能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政策,并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多功能森林经营技术体系。

  近自然森林经营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和人工的力量作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形成经营的合力来培育森林的专门技术。我国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核心内涵可以表述为在建设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目标下,通过干预物种和个体竞争来加速优胜劣汰选择、辅助林分自然生长演替过程来加速生态系统发育进程、主动设计和建设不同近自然度的森林类型来保持和提高国土景观空间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这样三个层次上“顺应自然的经营行为”,表达出人工力量与自然力量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来经营森林的近自然经营的本质特征。

  全周期经营是以树木和森林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计划对象,从造林建群、幼林管护、抚育调整、主伐利用到再次更新的整个培育过程来认识森林不同发育阶段特征,并规划设计各阶段经营技术和处理安排的整体经营技术,是一种适应新型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念的森林作业法设计的核心技术,是由传统的“森林经营周期”概念结合异龄林特征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林学概念。全周期经营的重要性在于让一部分优秀林木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充分生长过程,让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完整充盈的发育过程,是体现尊重自然和对树木和森林之“同理心”的现代林业技术特征。

  在“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这三个核心技术的支持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改进技术模式将操作对象落实到每个小班、林分和单株林木(比如目标树),建设的森林都是具有多种成分的、结构与功能对应的混交林,设计的经营利用方法都是有保留性的、从单株木择伐、林分渐伐到小面积皆伐的作业方法,规划的经营计划都是保障一部分优势林木能够完成其生命过程的全周期经营计划。这三方面的变化不仅仅是技术的改进,而是把生态文明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和理念嵌入到具体森林经营处理的努力,比如不同近自然程度的混交林模式、不同树种的目标直径、不同强度的择伐作业、对特别目标树的保护、对天然更新树木的促进、抚育时保留部分枯立的林木、保护特别的生境和立地等具体措施,之后都有着“尊重、保护与合理利用森林自然”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理念的支持。

  六、结语

  中国是一个林业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原则和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重要指示,对新时期的林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性的重大意义。在建设具有高度稳定性、适应性和高活力的森林生态系统总目标下,扎实改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核心指标,深化“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标志的精细化森林经营技术体系,持续建设和扩大国家森林经营样板示范基地,是持续推进适应我国自然和社会特征的多功能林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是落实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指示的具体行动,是我国通过现代林业改革发展实现从林业大国向林业强国转变的转折性步伐。我们相信,持续的学习和理解习主席的这些重要思想和原则,定将激发出新的动力来深化我国现代林业技术体系的改革发展,使林业成为推动生态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由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典型多功能森林经营模式成效分析与总结”课题支持完成。

作者简介:陆元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信所研究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